六经辨证解温病
——胡希恕温病条辨讲义
卷二 中焦篇
图片
湿温疟、痢、疸、痹附
五十四、湿热上焦未清,里虚内陷,神识如蒙,舌滑,脉缓,人参泻心汤加白芍主之。
湿在上焦,若中阳不虚者,必始终在上焦,断不内陷;或因中阳本虚,或因误伤于药,其势必致内陷。湿之中人也,首如裹,目如蒙,热能令人昏,故神识如蒙,此与热邪直入包络谵语神昏有间。里虚故用人参以护里阳,白芍以护真阴;湿陷于里,故用干姜、枳实之辛通;湿中兼热,故用黄芩、黄连之苦降。此邪已内陷,其势不能还表,法用通降,从里治也。
人参泻心汤方苦辛寒兼甘法
人参二钱 干姜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生白芍二钱
水五杯,煮取二杯,分二次服,渣再煮一杯服。
【胡希恕按】
人参泻心汤乃合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与枳实芍药散而成之方,故治心下痞硬、烦满、腹痛、呕吐、下利者为最适。
今以湿热上焦未清、里虚内陷、神识如蒙等抽象语,而用本方不妥。
五十五、湿热受自口鼻,由募原直走中道,不饥不食,机窍不灵,三香汤主之。
此邪从上焦来,还使上焦去法也。
三香汤方微苦微辛微寒兼芳香法
瓜蒌皮三钱 桔梗三钱 黑山栀二钱 枳壳二钱 郁金二钱 香豉二钱 降香末三钱
水五杯,煮取二杯,分二次温服。
方论:按此证由上焦而来,其机尚浅,故用蒌皮、桔梗、枳壳微苦微辛开上,山栀轻浮微苦清热,香豉、郁金、降香化中上之秽浊而开郁。上条以下焦为邪之出路,故用重;此条以上焦为邪之出路,故用轻;以下三焦均受者,则用分消。彼此互参,可以知叶氏之因证制方,心灵手巧处矣!惜散见于案中而人多不察,兹特为拈出,以概其余。
【胡希恕按】
湿热受自口鼻,由膜原直走中道,乃是臆测语;不饥不食,机窍不灵,亦是抽象语。
三香汤主之,究竟主何证候?令人无从学法。
兹就方药论之,当为胸胁满闷、心中懊憹而烦、痰涎壅盛者。
五十六、吸受秽湿,三焦分布,热蒸头胀,身痛呕逆,小便不通,神识昏迷,舌白,渴不多饮,先宜芳香通神利窍,安宫牛黄丸;续用淡渗分消浊湿,茯苓皮汤。
按:此证表里经络脏腑三焦,俱为湿热所困,最畏内闭外脱,故急以牛黄丸宣窍清热而护神明。但牛黄丸不能利湿分消,故继以茯苓皮汤。
安宫牛黄丸方法见前
茯苓皮汤淡渗兼微辛微凉法
茯苓皮五钱 生薏仁五钱 猪苓三钱 大腹皮三钱 白通草三钱 淡竹叶二钱
水八杯,煮取三杯,分三次服。
【胡希恕按】
本条证(治)先用牛黄丸,继用茯苓皮汤,不如二药同时用为佳。
但此证有小柴胡加石膏或更加大黄汤与五苓散合用的机会为多。
图片
五十七、阳明湿温,气壅为哕者,新制橘皮竹茹汤主之。
按:《金匮》橘皮竹茹汤,乃胃虚受邪之治,今治湿热壅遏胃气致哕,不宜用参甘峻补,故改用柿蒂。按柿成于秋,得阳明燥金之主气,且其形多方,他果未之有也,故治肺胃之病有独胜肺之脏象属金,胃之气运属金。柿蒂乃柿之归处,凡花皆散,凡子皆降,凡降先收,从生而散而收而降,皆一蒂为之也,治逆呃之能事毕矣。再按草木一身,芦与蒂为升降之门户,载生气上升也,芦也;受阴精归藏者,蒂也。格物者,不可不于此会心焉。
橘皮三钱 竹茹三钱 柿蒂七枚 姜汁三茶匙,冲
水五杯,煮取二杯,分二次温服;不知,再作服。有痰火者,加竹沥、瓜蒌霜。有瘀血者,加桃仁。
【胡希恕按】
新制橘皮竹茹汤,即金匮橘皮竹茹汤去大枣加柿蒂之变制,用治气逆为哕甚是。
五十八、三焦湿郁,升降失司,脘连腹胀,大便不爽,一加减正气散主之。
再按:此条与上第五十六条同为三焦受邪,彼以分消开窍为急务,此以升降中焦为定法,各因见证之不同也。
一加减正气散方
藿香梗二钱 厚朴二钱 杏仁二钱 茯苓皮二钱 广皮一钱 神曲一钱五分 麦芽一钱五分 绵茵陈二钱 大腹皮一钱
水五杯,煮二杯,再服。
方论:正气散本苦辛温兼甘法,今加减之,乃苦辛微寒法也。去原方之紫苏、白芷,无须发表也。去甘、桔,此证以中焦为扼要,不必提上焦也。只以藿香化浊,厚朴、广皮、茯苓、大腹泻湿满,加杏仁利肺与大肠之气,神曲、麦芽升降脾胃之气,茵陈宣湿郁而动生发之气,藿香但用梗,取其走中不走外也。茯苓但用皮,以诸皮皆凉,泻湿热独胜也。
【胡希恕按】
脘连腹胀,大便不爽,气郁湿阻多有此证,切不可误为里实而下之。
惟述证不备,无从知是湿郁三焦而用本方。尤其是用药芜杂,反不如半夏厚朴汤依证加味为妥。
五十九、湿郁三焦,脘闷,便溏,身痛,舌白,脉象模糊,二加减正气散主之。
上条中焦病重,故以升降中焦为要。此条脘闷便溏,中焦证也,身痛舌白,脉象模糊,则经络证矣,故加防己急走经络中湿郁;以便溏不比大便不爽,故加通草、薏仁,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;大豆黄卷从湿热蒸变而成,能化蕴酿之湿热,而蒸变脾胃之气也。
二加减正气散苦辛淡法
藿香梗三钱 广皮二钱 厚朴二钱 茯苓皮三钱 木防己三钱 大豆黄卷二钱 川通草一钱五分 薏苡仁三钱
水八杯,煮三杯,三次服。
【胡希恕按】
本条所述,亦湿郁在里。经见之证,大便溏更是水谷不别之象。二加减正气散为解郁行湿之治虽可,但不如半夏厚朴汤与五苓散合方为正。
六十、秽湿着里,舌黄脘闷,气机不宣,久则酿热,三加减正气散主之。
前两法,一以升降为主,一以急宣经隧为主;此则以舌黄之故,预知其内已伏热,久必化热,而身亦热矣,故加杏仁利肺气,气化则湿热俱化,滑石辛淡而凉,清湿中之热,合藿香所以宣气机之不宣也。
三加减正气散方苦辛寒法
藿香三钱,连梗叶 茯苓皮三钱 厚朴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滑石五钱
水五杯,煮二杯,再服。
【胡希恕按】
舌黄脘闷,虽余证不备,可知为湿热郁结之证。藿香芳燥,何得再用?三加减正气散,反不如小柴胡加石膏汤的应用机会较多。
(药材图来自今日头条作者医药原始)
2024.8.7.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锦鲤配资-股票配资策略-股票配资咨询-国内正规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